幼教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幼教研究 >> 父母课堂

谈现代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1-11-15  来源:cnsece.com  作者: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单位,是孩子最早与社会的接触点,在人的成长中占有重要地位 。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古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名言,以及“孟母三迁”、“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故事和传说,都说明了良好的家庭儿童教育观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就每个人的生活时间来看,生命中的三分之二也是在家庭中度过。因此家庭影响、家庭教育对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孩子限制保护太多,忽视对孩子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
    家长大多不习惯把孩子当成一个能动的、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来看待。这一问题在学龄前的家长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突出。儿童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人。有一种定势思维和习惯势力在束缚我们:孩子是娘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即是娘身上的一块肉,就注定是父母的附属品。这就不可避免地对孩子采用爱的承包制,几十年甚至终身不变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在幼儿教育方法上则采用“包、保、抱”即包办一切,保护过头,不放心、不放手抱着孩子长大。这一切除了使孩子依赖还是依赖,不利于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家长应适应时代要求,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敢说能说;解放孩子的手,让他们能动会做;解放孩子的脑,让他们敢想会想;解放孩子的腿;让他们会走、会跳、会跑。

    第二,着重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孩子性格和情感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写道:“儿童生性好动,好奇,又探索世界的强烈欲望,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父母的应该循着孩子的‘兴之所至’着意培养。”这段话堪称真知灼见。家长放学接孩子第一句话总是问:“今天老师教的什么?你写作业了吗?”而美国的幼儿园家长接到孩子总是问:“今天你给老师问好了吗?今天玩得开心吗?”相比之下,我们的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情感和性格的培养。

    第三,正确的鼓励不够,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请看下面一位家长和孩子的对话。
    孩子说:“爸爸,让我来试试吧?”
    爸爸说:“算了,算了,你不行!”
    随着孩子知识经验的增长,身心心智的发育,孩子越来越对自己的能力与智慧充满信心。他们十分渴望帮助成年人,甚至独自去干这干那,渴望体验那一份成长所带来的喜悦。这时,做父母的应该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尝试他所想干的事,大胆地去运用那份正在发展成熟中的智力、能力,这样做会保护和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应该向孩子竖起大拇指,对他说:“你能行!”而不应该怀疑孩子的能力,从而阻止孩子的行动,压抑他们那种跃跃欲试的念头,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第四,游戏时对孩子限制太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家长总爱给孩子买那些形象逼真的玩具。这些玩具不利于改造创新,不能与别的玩具联系起来一起玩,因而,在玩的过程中无益于孩子展开想象。儿童不是缩小的大人,儿童就是儿童。家长们常常不顾孩子的身心特点,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孩子的童心童趣,照顾孩子的年龄特点,一切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才是我们家庭教育的依据。孩子们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喜欢模仿,可塑性强,思维形象具体,这些都是他们与成人的差别。依据这些特点,家庭教育才能从实际出发,收到实效。

    第五,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吃苦精神
    “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往往使孩子成为家中的“小皇帝”,父母对儿童的保护过度,使儿童产生对父母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性。有一名学生,考上大学后,不敢自己独立睡觉。还有到大学后,不知道鸡蛋怎样吃?而在美国家长让孩子从小“自找苦吃”,学会独立生存的能力。在日本,乘火车、轮船旅游时,跟随大人旅游的孩子不论年龄大小,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一个旅行包,里面装的都是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品。日本教育孩子的格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是通过劳动获得。相比之下,我们的父母对孩子的包办太多了。一个人不吃够足够的苦,他的人格就缺少必要的因素,人要全面发展,做对人民有用的人,就必须学会吃苦。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你首先要学会吃苦。”

    如今许多资料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孩子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大大优于心理不健康的家庭,说明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以及发展有重要作用。家庭是孩子社会化最重要的基地,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错误的教养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学业失败、品德错误和行为异常,并对其社会性发展昌盛消极作用。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如何根据子女的特点,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品质呢?

    1、提供锻炼意志的机会,对子女不要过度保护,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会解决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适当经他们安排一些家务劳动,设计一定难度的工作,让孩子在克服困难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发展各种能力。

    2、对儿童的要求符合儿童的实际水平,避免过高期望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父母对儿童的过高期望,不切实际,往往会适得其反,成为儿童沉重的精神包袱。因此,父母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是他们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这样才能达到动力作用,鼓励他们获得成功的信心。

    3、培养独立性,鼓励他们与同伴交往,特别是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可以模仿学习各种社会交际的能力,在同龄伙伴中,他们才能体会到平等与公正,才能更客观的认识自己,如父母过于阻止儿童的正常交往,对儿童的社会发展将带来不利影响。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形成乐于交往、善于合作的性格,如同情、互助、真诚、豁达、友爱、温和、爽朗、幽默等。还要教育孩子划清正常的人际关系与“拉关系” 的界限,防止他们受“拉关系”“走后门”的等不正之风的影响。
 
    4、把孩子当成一个大写的人,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人,一个与自己一样的大写的人,尊重他的人格,不能打孩子、训斥孩子、对孩子冷言恶语。能与孩子平等的交谈,你的眼神语调、用词都会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其次要把孩子当孩子看待,孩子既是与我们大写的人,又与我们不一样,他们是发展中的人,还不完善,不成熟,但他们具有潜能,他们更需要关心,关注和爱护。但并不是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孩子成长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成长,孩子伴随着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成长,这需要我们家长、学校引导,同时严格要求。加强沟通意识,留些时间与孩子交往。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为此,作为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孩子的思想脉搏。父母也应多安排一些间给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

    愿家长们在学做温暖、民主、智慧型父母的过程中,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