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幼教研究 >> 教师天地

探索式教学策略在数学活动中的运用

时间:2009-08-07  来源:南京康轩幼教研究中心  作者:钟秋明  

关于探索与数学的关系,《纲要》是这样阐述的:科学探究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日常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使儿童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活动?-验、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我们总结出探索的教学方法在数学当中运用的核心就是“走进生活去探索生活中有趣的数”。

具体陈述如下:
一、
生活化的故事导入,让孩子主动轻松的探索数学概念。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从熟悉的日常生活故事情景中导入数学概念,注重对幼儿进行渗透性、随机性的教育,可以培养幼儿注意发现、获得、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如,幼儿在收放玩具时可引导他们学习排序;分点心时,摆椅子时,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数量以及与小朋友的一一对应关系;幼儿在园过生日分蛋糕时,引导幼儿学习等分;散步时,可引导幼儿比较树的粗细,楼房的高矮,距离的远近;春天,在花坛里,可引导幼儿观察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感受蝴蝶花纹的对称,并提出问题:“先来了几只蝴蝶?又飞来了几只蝴蝶?”秋天,还可以带领幼儿拾落叶,引导幼儿按大小形状、特征不同进行分类计数等等。
课堂教学与生活因素是密不可分的,运用贴近幼儿实际的“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就能便于幼儿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认识数学规律,真正使幼儿能从“活动中学”,从“?-验中学”。因此,对数学教育活动的最优化,将会给幼儿带来一个崭新的主动探索的世界。
二、游戏化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纲要》指出:“寓教于生活、游戏之中,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寓数学教育活动于游戏之中,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班,可以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一只猫妈妈,许多小猫;捉到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黑的,其它是灰的;小的老鼠中1只是白的,其它是灰的等等。从游戏中让幼儿知道数字的概念,老师和孩子是共同的游戏者,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幼儿情绪愉快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了;中班引导孩子学习“0”的概念时,我们可以通过和小朋友探索用自己的身体变出“0”、两个好朋友一起变出“0”、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变出“0”等游戏强化孩子正确感知“0”的外型特征??这样一来,幼儿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也都能按要求变出各种各样的“0”,教师也实现了在游戏情景中教育价值的引导;大班,我们可以在认识路径的活动中,加进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的“迷宫”游戏,通过孩子自己“走迷宫”,探索不同的路线,从而了解路径的关系。
寓教于乐,真正体现了教师和孩子是“玩”“数学”而非”“教”数学,幼儿的学习活动始终是一种愉快而又充满乐趣的活动。
三、
多样化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欲望
数学活动要有 “多样化”的活动练习,配合图卡等操作材料,让孩子自行探索发现,使幼儿对事物的探索由直接感知转为表象,从而构建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孩子准备的操作材料,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层次性。 针对幼儿从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初步抽象逻?-思维三个发展的阶段,我们提供的学具有完全直观的学具、半直观学具及符号学具,以体现教育促进每个幼儿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数学活动材料,以适应幼儿不同的学习速度和学习策略,满足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开发每个幼儿突然的"最近发展区"。
第二、自主性。为幼儿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材料的学具,并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给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以满足幼儿主动探索的需要,发挥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初步培养幼儿与同伴合作的能力,促进其思维的活跃。
第三、多样性。体现在同一目标设计相同的名称游戏,提供不同操作材料,丰富多样的学具易使幼儿保持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心理。
第四、趣味性。注重发挥学具半具体、半抽象、操作性和可变性的特点,使幼儿在有趣地操作中,学得其乐无穷。促使幼儿学习兴趣、自信心、坚持性、自制力等方面的得到培养和锻炼。
总而言之,幼儿掌握数学知识固然重要,然而如何获取数学知识对幼儿更为重要。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数学,将获取知识的过程作为幼儿学习的内容,由于幼儿全身心地参与,主动地学习,知识的获得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